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家》读后感

时间:2024-12-24 11:52:10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家》读后感1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家》读后感2

欧阳山的《三家巷》是带着南国氤氲的人物传奇,表现民间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状态下发生分-裂的作品。作品描写20年代大革命时期,由于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广州一批青年人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

关于不同阶级和阶层的青年在革命年代分道扬镳并不是《三家巷》的独创,《青春之歌》等小说也有描写,而且鲁迅在历史上早已有言:“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小说主人公周炳出身于三家巷铁匠的家庭,当时三家巷的人虽有贫富悬殊,但对于贫富不同的人分属不同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阶级斗争,那里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却几乎浑然不觉。

三家巷里陈家的大儿子陈文雄、周家的二儿子周榕、何家大儿子何守仁、陈家的大女婿张子豪和他们的同学李民魁参加完毕业典礼的那个晚上回到三家巷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和个人的前程,最后换帖盟誓:从此相互提携,为国家富强奋斗。这个时候,陈文雄和周家的大女儿周泉冲破了世俗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周溶也和陈家二女儿陈文娣也相互爱慕,他们的前程一片光明,“整个世界仿佛都是他们的”。他们的这一举动,也深深地感染了在一旁观看的周炳。周炳是周家的小儿子,长得英俊而健壮,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小一事无成:念书没有兴趣,做学徒闯祸打伤人,给地主家当长工偷米被赶出来,甚至连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做阔少爷也因揭发家丑被赶出门。但是这些事情却恰恰说明了周炳善良、忠厚、聪明、勇敢而富有正气。他不喜欢读书是因为老师教的课陈旧迂腐,打人是因为恶少调戏他的表姐区桃,偷地主家的米拿来接济善良而穷困的胡家,揭发陈家的丑闻更是因为善良和正直而被人利用。在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周炳重返学校上学,几年之后升入高中陈维学生会的.游艺部长,并在学校举行恳亲会的演出中与表姐区桃合演《孔雀东南飞》,演绎焦仲卿和刘兰芝动人的爱情,感动了所有观众。周炳 ……此处隐藏22142个字……最初是一个反派角色,觉民逃婚后还说要与觉民断绝祖孙关系。也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了,竟把他给气病了。又经过儿子儿媳们的一番鬼折磨,最终却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尽头,也算是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他是孩子们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责任,这才最终决定不再向觉民逼婚。虽然无法挽回死亡的结局,但在弥留之际,他却感受到了一份作为祖父应有的亲情的温暖与幸福,并且由一个反派角色改邪归正了。可喜可贺。

至于三弟觉慧,我认为他不够稳重。

面对家道中落,情人离世,他选择的却是离家出走,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事业。虽说他的行动、抱负都是为革命事业,但不要忘了,也是他亲手造成鸣凤的死亡。在得知鸣凤要出嫁的消息,虽然他也找过鸣凤,但最终却放弃了,并默认了鸣凤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该同甘共苦,但他却将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鸣凤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儿时,他甚至还问,是不是鸣凤可以不用嫁了,多么可笑!

最后是鸣凤,她的身世很悲惨。

一个丫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却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虽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无可奈何。虽有满腔不舍,也只能愤然跳河。

至于她为什么要跳河,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的大反派——冯乐山。他要讨姨太太,见高老爷家中的这些丫头挺漂亮的,就想从中挑一个,于是就挑中了鸣凤。但论年纪,他甚至都可以做鸣凤的爷爷了!鸣凤无法忍受这份屈辱,何况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虽可能无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给他当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鸣凤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

她过了17年挨饿挨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尽头却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关心她、支持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可是,鸣凤死了,冯乐山的姨太太怎么办?不讨了?那怎么可能,再换一个呗。于是乎,婉儿就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但她没有鸣凤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气,即使她也稍稍斗争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片头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的来说,故事包括了“三个悲剧”、“一个抗争”、“一个出走”。分别指的是鸣凤、梅和瑞珏的死亡,觉民抗婚以及觉慧出走。

当然,《家》这本书有的不仅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对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当深刻。

语言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鸣凤等弱者的同情,对觉民等有志青年的赞赏和鼓励。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总能将读者带入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伤心,一同奋斗,一同生活。在与他们共同生活时,还能引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辞,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创造的“家”,但我仍想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以及,一部好剧!

《家》读后感15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我爱我家》,是一个情景剧,当时每天都守在电视前看,当时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视剧很新奇,里面的内容也很贴近生活,这部电视剧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是讲家人邻里各种故事,但是那种融洽的氛围和欢乐的气氛现在一想起来还是能感受到的。

这部电视剧通过剧情故事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展示了一幅平淡生活中依然欢歌笑语的生活画卷。就像电视剧里说:为什么那么多的烦恼与琐碎,却挡不住开怀的笑声,因为我爱我家。

向孩子传递爱,如何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永恒不变的话题。世面上的科普绘本太多了,关于地理的,人文的,天文的,科学的,各种科普层出不穷,科普书也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因为既有趣又有料,但是关于家人的科普你见过吗?就像《我爱我家》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本关于家人的绘本。

家人是们最熟悉的,但就是因为太熟悉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德国著名童书作家亚历山大?马克思纳和知名插画家安克库尔联手打造了这本诠释不同家庭的童书《我爱我的家》,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它的内核远比他的名字更复杂。内容上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勾勒了充满美好回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让孩子明白家是什么?什么是家人?更爱自己的家人。

作者:亚历山大马克思纳,德国作家,学习过戏剧研究、电影研究和民族学。她的图画书《我爱我的家》获得了20xx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绘者:安克?库尔,德国插画家、童书作者,曾获得贝特霍尔德·莱宾格基金会的漫画奖,该奖项是德语区最高的漫画奖。

除了我的家,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家庭。第一种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除了这样的家庭,世上还有很多各色各样的家庭。米娅的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依然爱米娅,米娅拥有2个家庭,什么都西有有双份;彼得的爸爸妈妈分开,又组建了新的家庭,他还拥有了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迈克和丹尼有两个妈妈和两个爸爸。

通过人物故事和小插图,向孩子科普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让孩子清楚每个家庭的不同,虽然与我们不一样,但是这是正常的,让孩子尊重差异,学会接纳和包容,更热爱家人和生活。让孩子明白,这些个不同的家庭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神奇有趣的基因遗传,猜猜你像谁?

书中还讲到血缘和遗传?如果孩子问你什么是遗传?你说: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着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清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就称为遗传。我想孩子会一头雾水或者再也不想问这样复杂的问题了。

但是《我爱我的家》通过小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什么是遗传。有的家庭可能几代人有相同的鼻子,或者一样的发质,或者一样的脚丫,或者一样的声音又或者都有精明的'大脑,一样的眼睛等等。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遗传,不怕孩子听不懂。

当孩子听到别人说他某个地方像妈妈或者像爸爸,就会清楚这是遗传啦。我们会吵架,但是我们依然爱彼此。对自己家人很凶,但是对外人很礼貌,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对自己孩子很凶,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也会有这样的妈妈。吵架不代表不爱。

有个朋友和老公吵架从来不让孩子看见,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吵架,吵架之后如何面对,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吵架才是应该的。这本书展现了家人会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家人之间会吵架,会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读后感m正如妈妈总会说:我不要你了。孩子也会说:我不要你做我的妈妈了,这些都是生气时口是心非的话。

当然,世界不是永远充满阳光的,家人之间也不都是美好的。除了和睦的家庭,也会有不和的,有好的也会有坏的,也会有因为怎么争夺财产而反目的,也有对孩子拳脚相向的父母。这些不同的家庭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贴近日常生活的情景描写,用相似的经历教会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读《我爱我的家》,让孩子了解世界上有关家庭、家人的科普,除了我们的样子,世界上还有形形色色的家庭,在这本书里,孩子会了解什么是大家庭、小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收养家庭、彩虹家庭,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只看到美好的,而是看到多面的,从多面中给孩子正确的三观引导,就读《我爱我的家庭》,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设置了一个互动游戏,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家人,看过这本书,也思考一下关于自己家人。

《《家》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