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启蒙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将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由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的重点:感受歌谣、童谣的深远意境。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的难点: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学讲计划中倡导的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圈画重点词句、作批注、写体会、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句首点明: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夏夜的什么美,从而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体悟夏夜的`美妙。
浏览课文找一找。
二、品读感悟
1、感受月光美:让学生找出月光美的句子读一读。
2、感受母亲美:抓住第四自然段写母亲嗓音美的词“甜甜”“吟唱”“轻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和第六自然段中“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一句感悟母亲聪颖、美丽、圣洁的形象,并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
3、感受在月光下唱童谣、歌谣、童话故事以及和母亲猜谜的意境美。
此部分可以采用自读感悟: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
第三步:说:小组之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
品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抓住“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和对我的启蒙教育,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点出此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的文学宝库,她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想象的翅膀。
三、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
(2)这种启蒙教育充满着母亲的爱意,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月光启蒙说课稿2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 ……此处隐藏17844个字……让课堂成为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
根据课文知识丰富、教学重点多、乡镇学生学习进程较慢的实际情况,本课的学习我打算用有利于课时进行。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初读学词,扫除朗读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进行自主探索,重点感悟,学歌谣童谣,交流所惧到的家乡的民歌童谣。
第三课时: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现实中亲情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揭题质疑,初读学词。
板书课程中“启蒙”二字,理解“启蒙”的含义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再板书“月光”二字,让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一般来说,给予自己启蒙的是师长或书籍等,但这里的“月光”便给了学生悬念。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疑则进也”。)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再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最后让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围绕课题疑问所能做出的解答。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通过学生的回忆,唤醒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与体会,为课文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自主探索,重点感悟。
首先,默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课文从月夜景色的美妙,歌谣的美妙,故事的美妙,童谣的美妙,猜谜的美妙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层次清晰,学生不难把握。这个问题的交流,有利于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生动幽默的歌谣童谣,激发学生产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哪首就在班中为同学们朗诵哪首,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让童趣在教室里回荡。
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多品读,在旁边写下感受。给学生充足的研读时间,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的设计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也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了文本。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这种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汇报读书成果时,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最后,交流所收集到的家乡的民歌童谣。(家乡的民歌童谣属于潜藏的学习资源,要让学生提前收集,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指点。学生在收集与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慧厚,语文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只有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充分领悟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与深刻性。)
(四)师生共融,情感共振
首先,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课题?交流后自然引入最后一自然段的学习。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的好,说说此时此刻想对妈妈说什么话。(从现实走进了课文,又从课文回到了现实。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纯洁的亲情。他们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休,化为绵绵。这不就是语文教学中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吗?)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在语言中起到重要作用,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突出其意义。(板书略)
月光启蒙说课稿11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三、说教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让学生看题质疑:什么是启蒙?作者为什么说月光启蒙?让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