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

时间:2024-06-08 23:55:30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及编排意图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侧重从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帮助和深情厚谊入手,强调全球如家的意识。前两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相互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情况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收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知道各国人民之间要和平相处,友好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阿尔及利亚受灾人民的帮助。

教学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1.资料搜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相关材料,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非常重要。本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探究热点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阅读。

3.多媒体辅助法

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凭借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再重点探究学生关注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而学丰。

四、多元阅读说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去年5月12日中国四川遭受了8级强地震,伤亡很多,损失惨重,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派出了大量的人员进行抗震救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前来支援,再现了一幕幕的感人的场面。我国也有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你还了解什么,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这支救援队也协助过其他国家地震抢险,他们表现出色,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赞扬。2003年5月,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救任务,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一片赞誉。

你知道媒体是怎样报道这件事的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让大家明白阅读要求。

2.分小组读课文,相互评价指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请用跳读的方法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主要写了什么事。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用跳读的方法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通讯的阅读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在不理解的地方做符号,尽量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它弄明白。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请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简单的立即解决,然后归纳出普遍的问题。

3.多媒体出示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请四人小组,再读课文,并讨论。

4.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可以从严重的灾情、艰难的救援、高超的救援技术等方面适当点拨。

①谈到严重的灾情时播放课件:地震后,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尸体发臭,在劫难中逃生的人无家可归。通过真实的画面和哀挽的音乐,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无情,现实的残酷。然后课件出现写灾情的句子。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指导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队员仍然坚持工作。请找出两个带有关联词“一……就……”的句子: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为了救灾,队员们分秒必争,速度快。)

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你觉得哪些词应重读,请注上重点符号,试着读一读。然后指名读,齐读,让学生从“高达34摄氏度”、“厚厚的”、“浸透了”等词语中领会队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坚持战斗。

③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交口称赞”、“闻名遐尔”的理解。从而了解是高超的救援技术使救援获得成功。

5.学生可能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要派人援助阿尔及利亚?在以上的学习之后,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看法。师适时板书。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读自悟的 ……此处隐藏19380个字……亲切、活泼、乐观、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情绪感染自己,用声音打动听众。

4.练:练就是实践。人常说“熟能生巧”只有多练、多参与、多实践,知识才会更牢固。

5.能力:人是社会人,是需要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所以结合音乐课的内容,我都会给学生一些多元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七、说过程

(一)说导课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认为导课非常重要,所以用以下环节进行导课。

谈话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鲜花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突出本课所学歌曲和花有关系为新课教学做好了自然的过渡。

(二)说歌曲教学:

1.带着问题,闭目聆听歌曲:这样既明确了歌曲的段落、歌词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2.突破难点,打节拍。学生根据节拍特点,拍出附点音符的强弱规律,这样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又鼓励创造性思维。

3.教师范唱:给学生以直观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4.按节奏读歌词: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化难为易,化枯燥为趣味。

5.对唱: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达到熟练歌曲的目的,突出对唱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互动。

6.艺术处理:

(1)用听辨对比的方法,强调歌曲的地域特点—方言及衬词。 (2)用形象的比喻,分析歌曲乐句,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

(3)师生合作。按要求理解,圆满地将歌曲唱一遍,将歌曲教学推向高潮,为下一环节做好过渡。

(三)说拓展

我认为拓展一定要丰富、新颖,而且实用。所以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

1.创编动作:它是对本课歌曲的升华和再生成,让学生从创编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也检验了教学效果。

2.对唱表演:把歌曲、对唱、动作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表演唱。使歌曲得到一个完美的表现。

(四)说总结:

1.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我觉得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而且快速的回顾本课的内容,既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

2.唱着歌曲《对鲜花》离开教室。为本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八、说教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琴、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节约时间,容量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15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小学三年级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