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3 09:33:07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1

《明朝的统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其经济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以下的可取之处:

1、本课能紧紧围绕明朝强化皇权这一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理清本课的线索,落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本课内容重新整合,通过设计①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②朱元璋怎样强化皇权?③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变化?④明朝经济的发展?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全课知识串起来,这当中既有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明确答案,又有需要合作探究来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是有梯度、有层次的。

2、充分利用了历史课程的特点,在板书设计上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明朝强化皇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直观的展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历史事件。

3、为了说明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我引用了大量的课外材料。我们知道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只靠教材教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注重开发课外历史课程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本节课中,我选用的教学资源有人物图片、文物图片、文史资料等。比如在讲到科举制度的变化是:我用皇榜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帮助张生解决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隋唐朝到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发挥了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语言上,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在学习延伸这一环节上,采用了小组PK对抗的形式,这更能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当然,本课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尚有欠缺。例如,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就没有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这也是我以后教学需要加强的方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2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3

上复习课,教师不能只就题讲题,而应该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找出各部分的联系。历史内容庞杂,因此,复习时尤其注意环环相扣,形成复习链。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

历史线索则是复习链中的.关键点。历史线索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复习时,应该注意各部分的前后联系。复习前面的知识时,及时进行必要的铺垫,为后面的复习埋下伏笔。而后面的复习,则要不断照应,反复深化,使复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4

在讲“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马上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 ……此处隐藏4071个字……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习盛世经济繁荣这一重点子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开元年间,出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景象,除了板书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你还从哪感受到当时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上,我还设计了学生归纳知识点,分组讲解等活动,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并利用教材单元彩页和教科书上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梳理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13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也能通过材料思考问题,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和思考内在联系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同时这节课所学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贴近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也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我将本堂课的模式定位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阅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成功感,本堂课的教学贯彻了以上几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丰富,探究的问题比较多,在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模式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全面地呈现课堂内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比较短,或者是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是先一步进行解答,探究的效果事倍功半;或是浅尝即止,缺乏对问题更深入的发掘和探讨,如蜻蜓点水,显得空泛,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仍然是以师生互动和展示材料居多,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实际效果上看,都差强人意,这是这一堂课最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14

一、备课的过程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准备课的方向。思考学生的认知规律,创制有效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当前的思靠习惯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内容进行删减。根据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难点。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也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备课反思:

教师备课时,应该扩充自己的眼界。适当运用课外丰富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历史内容变得血肉丰满。

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明确每一节、每一章的主题,在主题的统领下,将一节课、一章、一册书的内容吃透。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学会详略处理。

教师备课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求教。学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方式,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因该向优秀的年轻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单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认识层次,设计时应该要简单,明确,使学生理解学习任务。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应该要有向学生传授开展活动的方法。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问题时,学生虽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积极热烈,可是在展示时候,经常出现与活动目的相左的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也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活动,采取怎么样的方式,甚至给学生做几次师范以供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让教学设计活动真正发挥实际的功效。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应该有同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部分,增强历史课的现实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历史能力,在情感态度上有所收获。历史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恰当事物作为导入,也可以谈谈历史事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拉近历史知识同现实的距离。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

教师的备课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学生一些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较为难懂的历史知识,如直观性的图片模型、经常运用的史料等。这样不仅增强历史的韵味,而且让学生有了感性的深刻认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利用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学生应该有质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并理解记忆历史内容。学生能够对他人的展示或者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表明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学生的质疑也会让展示的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起到一个客观的约束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