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

时间:2025-02-25 09:32:3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的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又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揭示课题并解题昨夜的雨声让你想到了那首含晓字的古诗学生齐背<>晓在这儿是早晨的意思,在这首诗里的意思也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早晨从净慈寺走出来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意思.

二.回顾以往学古诗的方法:

(一 )1.读一读诗句.2.说一说诗意.3.品一品诗眼.4.背一背古诗.5.悟一悟诗境

(二).引导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想读的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同桌互读.1.请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讨论共同解决.毕竟是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是四时而不是三时?理解无穷碧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如师问:你在哪儿见过此情景?(如麦浪.林海.草原)别样红就是与往日不一样的红.2.让生默读古诗,边读边在书上写出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3.指名说说诗意4.再读古诗读出赞叹之情.

三.指导诵读,注意停顿.

1.领读.2.师生对读.3.男女赛读.4.学着古人模样诵读.5.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

四.结合插图,让生入境.

1.看图想象送别场景,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你该怎么吟诗送友呢?2.指名吟诗.相机表扬.3.指名表演.4.练习说话:假如你是诗人的朋友,你会怎么说呢?

五.自主选择作业,多元展示学习成果.

1.背诵课文.(评出最佳朗诵之星)

2.为诗配画.(评出最佳绘画之星)

3.收集杨万里的诗 优选择的背诵(评出最佳收集之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2

今天正好教这两首小诗,像往常教诗一样,我先用正楷将两首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就开始了新课。简单地疏通了一下诗的意思之后,教学进入了赏析阶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首先从课题入手,仅仅11个字,就把时间、地点、事情交代清楚了,堪称简洁、精炼的好题。然后,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个字、词或者句子?”生:“翻”,资料上说是打翻的意思,我觉得解释为翻滚更好。黑云来势汹汹,从天边翻滚而来,抓住了夏雨“急”的特点来写,还从侧面写了风。生:“白雨”,雨本来是没有颜色的,由于雨下得大,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所以就成了白色。说明夏天的雷阵雨下得很大。生:“乱”,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暴雨打在船头,溅起的水珠像调皮的孩子似的,蹦蹦跳跳进了船舱。生:“忽”,一阵风将云和雨都吹散了,拨云见日,让人心情舒畅。说明夏天的雨来也快,去也快。……师:同学们都关注了诗中的字,从中读出了夏雨的特点,这很好!文章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象和景物?作者是怎么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生: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好像是从上到下,又好像是由远及近。反正是根据下雨的过程依次出现的。师:作者是“醉书”,自然是粗线条的概括,就好像用文字即兴创作了一幅写意水墨画。其实这幅画的作者不仅仅是苏轼,还有……生:大自然师:对,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如此精炼的语言,仅仅是为了写景吗?生:(思考片刻)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和遭遇来想想。生:作者写景的'同时好像也在借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一生报国无门,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师: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诗人的心情好像夏天下雨之前一样,突然间就感到有些郁闷,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是这种感觉还没有完全占据他的心(黑云翻墨未遮山)。然后,他来到望湖楼喝起了酒,天也下起了雨,几杯酒下肚后,诗人有些醉了(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阵风吹来,天渐渐放晴了,诗人抬头看看周围,移步窗前,凭栏临风,顿时感到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涌上心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中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比前一首诗的题目还要好。紧扣“送”展开赏析师: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生:“送”师:可是诗歌的内容却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一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生纷纷举手)生:诗人还写到“莲叶”“接天”、“映日”“荷花”,可能是说自己和友人的感情就如同这些一样,如果自己是“荷花”,那友人就是“日”,彼此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生:“无穷”说明情深意长、“别样”说明与众不同。作者就是用这些比方来告诉友人,其实,他很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 ……此处隐藏22164个字……诗描绘的意境。

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生(1):画莲叶

生(2):画荷花

生(3):画作者

……

3、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

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自由评画:

生(1):莲叶画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

【欣赏课件莲叶】

【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

【师修改画】

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

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

……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

4、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

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

……

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

3、动笔抒发感情。

(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九、指导背诵古诗。

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十、总结

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伴奏诵读全诗

十一、课后延伸: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

(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

(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5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平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风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